荀子,生卒年不詳,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嘗游學于齊之稷下學宮,至齊襄王時“最為老師”,曾三為祭酒。惜乎齊襄王不能用,且見逐。遂居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見廢。于是,著書立說,遂有《荀子》一書 32 篇。
2000 多年以來,《荀子》一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其中很多言語更是演變成了我們現(xiàn)在經常使用的成語,隨便細數,僅《勸學》一篇中就能說出“青出于藍”“鍥而不舍”等耳熟能詳的成語。
1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釋義:靛青從蓼藍中提煉出來,而顏色比蓼藍更深。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后人超過前人。
【出處】
《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p>
2
鍥而不舍
釋義:鍥:雕刻。舍:停止,放下。一直雕刻下去不放手。比喻辦事有恒心,堅持不懈。
【出處】
《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p>
3
跬步千里
釋義:一步一步地堅持走下去,就可以達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總可以獲得成功。
【出處】
《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p>
4
前車之鑒
釋義:指當作鑒戒的前人的失敗教訓。
【出處】
《荀子·成相》:“患難哉!阪為先,圣知不用愚者謀。前車已覆,后未知更,何覺時?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中不上達,蒙掩耳目塞門戶?!?/p>
5
開源節(jié)流
釋義:比喻在財政經濟上增加收入,節(jié)省開支。
【出處】
《荀子·富國》:“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yè)得敘者,貨幣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君必養(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6
拒諫飾非
釋義:拒絕別人的規(guī)勸,掩飾自己的錯誤。
【出處】
《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p>
7
赴湯蹈火
釋義:跳進滾水,踏著烈火,比喻不避艱險,奮不顧身。
【出處】
《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8
后發(fā)制人
釋義:先退讓一步,使自己處于有利的地位后,再制服對方。
【出處】
《荀子·議兵》:“后之發(fā),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p>
9
欺世盜名
釋義: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出處】
《荀子·不茍》:“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于暗世者也,險莫大焉。”
10
能屈能伸
釋義:能彎曲也能伸展,指人在不得志的時候能忍耐,在得志的時候能施展才干、抱負。
【出處】
《荀子·不茍》:“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p>
11
約定俗成
釋義:指某種事物的名稱或社會習慣是由人們經過長期實踐而認定或形成的。
【出處】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
12
流言止于智者
釋義:沒有根據的話,會被聰明人止息。
【出處】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甌(ōu)臾,流言止于智者?!?/p>
END
《荀子》
導讀 注譯:張晚林
定 價:¥30.00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大儒荀況所撰寫的重要哲學著作,今存三十二篇,全書以儒家崇禮、正名之說為本,力主性惡說,對秦漢以后的哲學思想及政治文化產生過深遠影響,是今人學習、研究儒家思想的必讀之書。
本書是《荀子》的注譯本,作者在潛心研究的基礎上,對全書進行全文翻譯、字詞疏解,關鍵處還有義理辨析,是一部簡明、好讀的古典名著普及讀物。